随着英国历史性的“退欧”投票结束,最后一群披着英国国旗的狂欢者回家,一家报纸的头条非常醒目。低端市场小报《镜报(The Mirror)》的头版头条写道:“那么,现在究竟会发生什么?”
截至目前为止,答案似乎都是耸耸肩和低声嘀咕“只有上帝知道。”自公投结束之后,政治危机、英镑危机逐一在英国显现,全球股市不确定性增加,试图获得爱尔兰护照的英国人数量急剧上升……但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英国真正开始离开欧盟的进展,目前丝毫都没看到。
不过,这丝毫不奇怪。若要从欧盟这样的庞然官僚大物中脱身,始终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不过,无论是英国退欧运动领导者,还是唐宁街、英格兰银行,抑或是布鲁塞尔,没有任何人似乎有任何计划去执行这个进程,也没有任何人就此开始规划欧盟与英国未来的关系。
在全民公投中,英国退欧运动提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几种相互矛盾的景象。有一派别主张“挪威情景”,即像挪威这个友好的斯堪的纳维亚峡湾国家一样,英国也加入欧洲经济区(EEA, European Economic Area),从而继续留在欧盟的自由贸易集团(trade bloc)—欧洲单一市场(Single Market)。
另一派别主张“加拿大选项”,也就是英国与欧盟洽谈独立的贸易条约。其他提议还包括“土耳其模式”—有限的关税同盟;“瑞士式协议”—涉及数百条与欧盟的双边协议;甚至还有“阿尔巴尼亚选择”—只是关于这个选择,似乎没有一人对细节非常清晰。
还有一拨人,想必已经找不到相关国家来给理论命名,认为英国应该在世界经济的公海里单打独斗,消除所有贸易壁垒,直接全面开放,投身于国际竞争,只受到全球贸易仲裁者WTO规则的保护。
英国退欧运动领导人从未完全做出过相关选择,很显然更倾向于把处理混乱细节的这个任务留给英国政府。不过,唐宁街也未对其未曾料到的结果提前做应急预案。正如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 在公投结果出来之后所说:“他们留下的烂摊子,为什么应该我去收拾?”
7月11日下午一点,也就是北京时间当天晚8点,由于参选英国新首相的两位人选之一的里德萨姆宣布退出角逐,并转而支持她的竞争者、英国现任内政大臣特丽莎梅,因此,特丽莎梅被确认接替卡梅伦,提前当选英国保守党领袖和英国新首相。按照原竞选计划,新的首相人选将在9月初产生。
那么,卡梅伦的继任者特雷莎?梅(Theresa Mary May)可能会怎么做?布鲁塞尔可能会让继任者拥有什么?会不会是曾经所说的“硬退欧”或“软退欧”?
最柔和的软退欧,可能涉及到“挪威情景”,挪威这个北欧小国虽不属于欧盟成员国之一,但是却是欧洲经济区(EEA – European Economic Area)成员国。英国退欧后如果效仿“挪威情景”,才能保持英国的将来与现状最接近,而且最不可能扰乱商业稳定。将英国留在欧洲经济区,对多方而言都是个具有吸引力的选择。这是因为欧洲经济区不仅仅只是个自由贸易协定。欧洲经济区对30个成员国的商品和服务采用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为5亿人打造了畅通无阻的统一市场,而且是在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地区。
这片地区是英国近45%出口的目的地。许多跨国公司例如日产(Nissan)、汇丰银行(HSBC),总部设在英国,目的就是利用这一优势。确实,如果英国可以保持欧洲单一市场状态,那么就整个欧洲而言英国退欧的长期经济影响微乎其微。
然而,有个棘手问题。欧洲单一市场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在这个区域内保证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只要人们喜欢,在哪儿生活和工作都可以。这导致数百万人流向欧洲最富裕的地区,英国是首选的目的地。但在英国退欧运动中,对人口流动的敌意是一大得票点。
可能在未来,政治必要性将促使新首相梅姨寻求其他协议。有些人认为,对移民的控制可与单一市场准入相结合—有些比较认真的学者将此称为“EEA+”安排,而有些愤世嫉俗的学者则称之为“拿走并吃掉你的蛋糕”方案。尽管德国领导人安格拉?默克尔和其他欧洲领导人警告称,英国将不会被允许在谈判中挑三拣四,但现实可能是另外一码事。很简单,欧洲不可能对家门口的6000万消费者市场说“不”,而且也承担不起这样做的后果。
经验丰富的欧盟观察家却对这种可能表示怀疑。英国《每日电讯报》驻布鲁塞尔记者马修?霍尔豪斯(Matthew Holehouse)警告称,欧盟需要给英国退欧制造重重困难,以免其他国家效仿英国。
霍尔豪斯回忆了欧盟处理希腊退欧的严重性,然后说:“从救赎的角度而言,欧盟可以异常灵活和极其残酷。在这方面就希腊的经验而言,让我对英国退欧的未来不抱希望。英国只能简单地接受不欢而散的结局,毕竟欧盟必须杀一儆百。”
那么,某些形式的硬退欧将登场。英国从“EEA+”安排得到的好处自然不及挪威。如果按照法国政府推行的一项协议执行,英国既可以限制移民也可以进入单一市场,但是不适用于金融服务行业。
根据这项协议,总部位于英国的银行将不再拥有在欧盟内进行业务往来的“护照(passporting)”权利。这将挑战伦敦作为欧洲金融中心的卓越地位,提振巴黎、法兰克福等竞争对手的地位。
这将对英国经济造成巨大打击。伦敦的金融机构每天处理高达2万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8万亿元),所提供的税收占到英国政府收入的11%以上。但是就政治而言,这可能是个无法抗拒的话题。
PoliticoEurope网站的记者本?犹大(Ben Judah)将英国此举称为“愤世嫉俗的辉煌”,还说:“这可能一下子重击伦敦,从而恢复巴黎的荣耀。他们可能这样对英国说‘在英国的波兰人可以变少,但是我们希望得到银行’。而英国新首相特雷莎?梅将面临的可怕局面是,在选民欢呼的同时,银行纷纷离开,英国的税收基础也大幅下跌。”
当前,英国面临着岩石与险境的抉择,与欧盟迅速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不大。这可能意味着欧洲和全球市场目前的动荡将持续一段时间。不确定性作为商业最大的敌人将会盛行。
英国经济学人集团旗下的专业公司“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简称EIU)”预测,英国投资行业和私营企业的支出将会急剧下滑。如此一来,二者将推动英国在明年陷入可怕的经济衰退,与此同时政府债务升高,失业率上升,英镑继续贬值,平均每英镑约合1.24美元,人民币8.3元。英镑贬值,虽然有助于出口,但也会推动英国高达四成的通货膨胀。
经济学人智库分析总监亚里克斯?怀特(Alex White)警告:“英国退欧将英国推入了政治、经济和市场动荡的深渊。我们预计这种动荡将持续下去。金融市场波动将会继续,而英国与欧盟未来关系的不确定性将反馈至实体经济。”
经济学人智库表示,他们预计欧洲经济将因此出现连锁反应,增长率将比此前预测低0.2% ,因为不稳定性欧元将贬值,而与英国经济联系紧密的爱尔兰等国家将出现一些特定问题。
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很可能受到影响。例如,英镑和欧元价值走低,美元价格则相对提高,那么美国对欧洲的出口可能受到打击。因此,美联储已经调缓其增长预期,并且决定暂时推迟加息。
中国内地和香港不太可能立即受到影响。但是,英镑下跌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任何下降,肯定会对中国向英国的出口产生负面影响。英国是香港第二重要的欧洲市场,每年购买约550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4723万元)的商品和服务。
不过,这些都只是短期影响。经济是有弹性的生物,英国在退欧后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可以适应现实情况。随之而来的将会有新的贸易协定,虽然短期内并不可能完成。一位专家估计,英国将需要大约500名贸易谈判专家来处理后续工作,而目前只有25名,非欧洲市场也可能就此打开。
至于英国退欧后,欧盟能否从此番沉重打击中恢复,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英国是欧盟经济、政治和国际的三大支柱之一(另外两国可想而知是法国和德国)。失去英国的财政贡献,欧盟必将受到伤害;失去英国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欧盟的影响力也将被严重削弱。有人预测,英国退欧将会是欧盟解体的第一步。这可能有些异想天开。但是,回想最一开始,所有人都觉得英国退欧是天方夜谭,可是这却成为了6月份公投的结果。
但未来也有可能峰回路转,按照英国宪法规定,英国政府并不受到公投结果的法律约束。公投结果不过对政府起建议作用而已,只有英国议会有权告诉英国首相采取相关流程。
说到英国退欧的具体流程,首先就是激活英国宪法第50条—这一章节,阐述了英国应当如何退出欧盟。英国前任首相卡梅伦明确表示拒绝激活此条宪法,现在看来这是特蕾莎?梅的工作了。
但是在英国首相候选人中,没有人表现出任何想要触发宪法第50条的意愿。只要保持未激活的时间越长,那么英国永远不会正式离开欧盟的可能性就越大,无论看起来有多么不可能。
特蕾莎?梅可能认为,在启动退欧会谈之前,应该召开大选给予新政府民主合法性。但是,倘若赢得大选的亲欧政党,竞选承诺之一就是推翻之前退欧公投结果,那又该怎么办?
这一系列事件,看起来似乎都不太可能,可某些事情又确确实实发生了。新首相梅是位铁腕人士,虽然她手中的牌并不好打,但她也是有策略的。又或许,在几个月内,在英国退欧引发各种混乱和争议之后,我们又回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