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_Investment101

新年伊始,年初两周,中国股市一路下滑,直入熊市。股市大跌,加之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对本地区市场所造成的影响将很有可能在短期和中期内持续。笔者在作本文时,新年已经步入第三周,而投资者的困难时期可能才刚刚开始。如果说,此前还有人乐观地期望2016年的情况会有所好转,如今,这些想法大概也都烟消云散了。市场面临的问题重重,却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投资者被恐惧攫住,美元走势强劲,而亚洲各国还面临诸多国内问题,种种因素,将股市进一步推向低谷。

1月15日,上证综合指数跌至2900.97点,是13个月以来的最低收盘点位,比起上一次高位下降了20%。而整个中国大陆的股市新年第一天就暴跌7%,给了投资者出其不意的一击。

不仅中国大陆,亚洲各股市的新年都不好过。

首先是与中国大陆唇齿相依的中国香港,1月18日,星期一,恒生指数从略高于21,000点降至19,241点,在今年的11个交易日中,有10个交易日都在下跌。

首当其冲的还有和中国大陆联系密切的新加坡。年初两周,海峡时报指数(Straits Times index)下跌了约8.5%,1月15日以2,630点收盘。邻近的日本,日经平均指数(Nikkei)下跌了1884.51点,年度降幅约10%,以17,147.11点收盘。同一天,韩国综合指数(Kospi)以1878.87点收盘,逼近2015年8月24日的52周最低点。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新兴国家股票市场的日子也不好过。这些国家和中国的股市联系或许不那么紧密,不过对人民币价值的变化却很敏感,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较为敏感。如今,人民币对美元价值下跌,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使这些国家处境艰难。

马来西亚的标杆吉隆坡综合指数(Kuala Lumpur’s Composite index)1月15日以1628.44点收盘,下跌了3.8%,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综合指数(Jakarta Stock Exchange Composite Index)下跌1.4%,泰国的SET指数则下跌了1.5%。

与此同时,石油价格跌破每桶30美元,这是本世纪以来油价第一次跌至如此低位。各地消费者支出的增长都在减缓,同样放缓的还有投资增长。

一片愁云惨雾几乎弥漫整个世界。

也许,唯一的好消息就是,2015年四季度全球跨国并购和收购价值创历史新高,达到5970亿美元,数据来自贝克·麦肯西(Baker & McKenzie)律师事务所。不过,那已经是六个星期前的事了,对于亚洲的短期投资者来说,仿佛已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久。

有更加冷静的评论员认为,市场必将复苏。毕竟,由中国引发的股市下跌更多是由于投资者的恐慌,而非市场的真实事件。没错,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不过经济减缓对市场的影响相当有限,而股市对真实经济的影响则更加有限。

在2015年4月的一场动荡过后,股市曾回弹至3,600点左右,不仅抵消了4月之前的巨大损失,还为上交所预期了下半年的良好表现。然而,即便在那个时候,监管者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来刺激股市,投资者收益也仅仅维持在一般水平。

更多声音则呼吁投资者赶紧远离这是非之地。

一月中旬,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摩根大通(JP Morgan)的分析师均建议投资者退出股市,尽可能把更多的资本抓在手里。苏格兰皇家银行信贷主管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特别提到,“股票和信贷已经非常危险”,接下来能做的只是“回收资本,而非获得资本回报”。

也有少数人考虑继续在泥潭中挣扎,虽然在这场持久战中几乎寸步难行。这也未尝不是一条路。这对于亚洲经济体尤为突出—与单纯的股市动荡不同—它们是由于增长放缓才被困在泥潭中。对于大多数分析师和经济体来说,这是涉及更广泛的问题,也是负面情绪的主要根源,而正是这些负面情绪使得这些经济体的股市受到影响。

餐馆不似往日般熙熙攘攘,商店的生意不如从前,中小企业尤其面临困难境地。中国中国香港研究协会(Hong Kong Research Association)去年圣诞前的一项调查表明,面对困难的经济环境,香港人正减少支出,约64%的受访者称,他们在圣诞购物中的花费不会超过1000港币,许多人甚至取消了圣诞购物。

马来西亚的私人消费增长也大幅降低,从2015年一季度的8.8%缩水至三季度的4.1%。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由二季度的4.9%降至4.7%。根据泰国央行(Bank of Thailand)发布的最新数据,泰国的私人消费指数在去年二、三季度连续两季度下跌,三季度同比下跌1.1%。

亚洲主要股票市场的动荡实际上是对目前的两大挑战的反映:美联储加息和人民币贬值。经济增长放缓,股市下滑,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资本逃逸,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经济的基本面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中国市场深受政策的影响,在艰难时期更是如此,没有哪个部门能幸免于乱,与此同时,也很难说哪个部门或行业会率先反弹。

如果股市持续暴跌,或者是中长期投资者买进的好机会。寻求快速收益的短期投资者也可以低买高卖,不过要承担相当的风险,毕竟,极少有人能一直算准市场变动的时间。

最终,最好的选择也许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如果可能,暂时退到一边,等待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