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耀荣的采访是在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我们见面的地方酷热难耐,满是嘈杂知了声,烦躁难耐中乍一见她便能感受到她周身弥漫的平和安宁。衣着装饰有着传统上海女人的精致,举止言谈有着似能让所有人舒适的禅意,当她坐在你面前,恍如蒙娜丽莎的画像挂在你面前。耀荣说,她对自己最满意的一点就是凡事随缘。作为“建筑风水”概念提出者,她不争不吵,坚持多年作为专栏作家写出自己的观点;作为荣道建筑设计公司掌舵者,她少了创业者身上惯见的雄心勃勃,心怀规划和期待,脚步平稳地走到尽可能远。正如她所说,循着兴趣,携志同道合的友人,纳多方观点,“尽人事,安天命”。
柔情和坚韧,你觉得自己更偏向怎样的性格?
评价对我来说其实无所谓。我觉得一位女性应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这可以说是她立身社会感觉心里踏实的前提条件。
创业前有10年全职妈妈经历,为什么当时做这样的选择?
我毕业后一直是自由设计师,时间上比较自由,加上觉得既然生了孩子就有了责任,所以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过几年跟同学聚会时,发现别人聊的话题自己都不懂了,很恐慌,后来就一直在想怎样回归社会。后来让女儿住校,接着就通过专栏作者身份来回归社会。
2008年起你就作为家居专栏作者在媒体发表文章,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成为专栏作者?
朋友的聚会上,客人中有一位是做媒体的,交流后觉得我从设计师的角度看待风水问题,与以前专职风水师的角度很不同。跟设计和项目更好地融合,就让我尝试能不能写点东西。发表了几篇,反响不错,同行看到后觉得有帮助,其他媒体看到了,发现文章比较实在,《搜房周刊》首先找到我,在这之后各方媒体都来邀约,一发不可收,2008年开始写稿子,2009年开始做专栏,每周都有很大篇幅稿子要写。
这段经历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最大影响是专业或说学术上的。文章发在网站,接触的人群很多,很多建筑师、设计师从他们的角度提出一些意见,这个过程也是督促我从不同角度,更深入去思考建筑风水相关问题。
“建筑风水”概念从初步认识到最后成型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会做一些古建筑文物改造项目,古代都讲究风水,过程中不可避免涉及到风水方面问题,因此我也有意识地去接触风水概念。内地的风水知识因为历史原因出现断层,我接触到的很多是港台地区引进的。本身我们民族的风水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港台那边的观点在实际运用中难以融合,于是我就自己开始深入学习。有一定心得后推出“建筑风水”概念,是为了区别于其他“风水”学派观点。但是内容还是源于人类生存安居的学问,研究领域着重于建筑本身和人、环境之间的关联性,是属于大风水文化的一部分。
“建筑风水”概念在业界和学界都争议较多,主要围绕其科学性,你怎样看待建筑风水的合理性?
风水是一个大领域,我所专注的还是建筑与人的关系,这一部分风水文化一定是合理的。现在“建筑风水”这个概念也比较火,有些人会把风水和建筑风水画等号,在我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当然也难免存在时空局限,古人留下的一些结论我们现在无法用科学解释,我认为,这就留待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时间去检验。
举个典型例子,为什么说房间一定要有窗,如果没有窗对人不好。从建筑风水解释,有窗的房间里会有太阳照明,按照一般作息规律,日出后人会醒,这是人体内生物钟关系。但在一间没有窗的房间,人进去后就得开灯,身体失去了对自然光的感应,生物钟一定会紊乱。再加上也不通风,所以怎么会好呢?
你觉得最符合建筑风水概念的古城是哪座?
当下的城市规划和改造中很少有遵循建筑风水的。至今为止保存得最好的就是北京的紫禁城。紫禁城是朱棣在永乐四年修建的皇城,风水大师廖均卿主持修建,非常符合风水原理。比如所有建筑都坐北朝南;所有房屋都按照南北中轴线排列;它的正门(午门)开在正南,起纳阳作用;正北有座万岁山,因为冷风一定是从北方来的,万岁山起到挡风作用;外面有护城河,一是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水在风水中起到“聚生气”的作用。
你有没有在家中进行融合建筑风水概念的设计?
有。任何一座房子不可能完全跟风水相合,风水贯穿选址、设计整个过程,通过设计改风水。我家有一个格局:里面一间房窗户透过走廊正对大门,从大门可以看到房间的窗户,这在风水上是冲的。从科学上来说是“过堂风”,当时我在客厅门口做了个玄关,就不会一眼看到房间,风在玄关处也回旋回去了。
当时选择进入建筑行业是兴趣使然吗?
我学的是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已20多年,那时这个专业在全国都是一个新兴专业,台湾、香港也正在流行。作为学生,自己去想象这个专业就是能把房间布置得独特、有味道,是件很酷的事。后来工作上遇到位做建筑的朋友,就合作,起步时我们做综合体建筑,就是整体建筑和室内设计两者兼备。
你认为一位优秀设计师不仅要会制图操作,还需要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这一点上自己是怎么做的?
制图是设计专业学生基本要求,但只会制图只能成为制图员,不能称为设计师,更谈不上优秀设计师。对于我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文化积累是自然而然的。有意识地去看古建筑、读史书、听音乐、绘画等,都是我积攒文化底蕴的途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阅读是必须的,因为工作关系,现在没有时间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就抓住碎片化的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看一篇篇的文章,这个范围是很广的。
为什么会创建荣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创建荣道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创办之前,我们是工作室性质,所以我们一直是有项目、有人脉的,后来业务较多,觉得工作室的规模已经不够用了,到一定程度觉得可以把公司这块牌子树立起来了,其实创办公司是很容易的,困难之处在于如何运转。
创业伊始到今年这6年内有哪段时间是最困难的?
我觉得没有特别困难的时候,因为我们不是把公司建立起来后再去开展业务,我们本身在之前的20多年时间当中已经集聚了人脉和口碑,去年房地产不太景气,设计公司倒闭很多,有些设计院拿不到项目,但我们公司发展还不错,业务也扩展,持续盈利。
荣道建立以来,你最引以为豪的项目有哪些?
引以为豪谈不上。我们是做个性化设计的,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最近的两个,一个是浦东老宅,相当于文物改造,当时我把建筑风水的原理融入进去了;另一个是1876老站创意园,现在已经成为大柏树的地标建筑。当时是把50年代的老库房改成了现代的园区,难度在于老库房全都下沉。风水中,一座建筑下沉意味着运不好(通俗说,房子下沉说明地基不牢)。所以操作过程中需要把整个建筑基础部分全体抬升1.4米,难度很大,但我们认为有必要,一是为了视觉上美观,二来突破过于压抑的气场。我们还将上面的塔楼提升,让建筑最后高度超过它附近的一座天桥。
你说过,对创意产品非常感兴趣,也是荣道即将运作的方向之一,能具体谈谈运作方式吗?
做产品其实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我们现在做建筑设计,一个项目就需要设计师一直跟进,而产品设计完成之后,随着产品的复制生产,在设计师人力上能够实现更充分的利用。但到现在为止还在筹备状态,因为商标申请了两年半还是没有下来。一旦开始操作准备做一些家居类产品,灯、沙发等或者一些由自己研发的具有科技含量的东西。
你怎样看待中国传统元素和设计创新的关系?
首先得承认西方有好的设计,但好的设计一定是立足在自己的文化之上。学习别人固然是好,但如果有一天实现了超越,一定是基于自身文化。现在提倡的新中式就是一例,家居中有中式的感觉,但把古人繁杂的东西去掉。比如省去清朝家居中复杂的雕花等。
工作之余,你的休闲爱好是什么??
喝茶、和朋友聊天。喝茶可以让一个人静下来思考,有阅历、学识和远见的朋友会给你全新的思路。
你最崇拜的人物是?
在商言商,比较佩服李嘉诚、任正非。他们值得人学习的品质很多,谦虚、低调、勤奋以及共赢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