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月于我是肃静而忧伤的,因为连绵不断的纷纷细雨,也因为清明时节祭奠逝者的幽幽青烟,还因为外公忌日里勾起的悲痛和思念。

外公是我日记里用情最深的幸福陪伴
是固定电话听筒里最让我满足的欢喜期待
是别人眼中谈笑风生 正义睿智的热心领导
更是我一生铭记的正直向善的信念仰望
外公的离去是我余生幸福里的无尽遗憾
也是我对生命永保敬畏的时刻警省

死亡的阴影下,该如何敬畏生命?改编美国知名民权辩护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所著畅销书《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由德斯汀·克里顿(Destin Daniel Cretton)导演并参与编剧的电影《正义的慈悲 JustMercy》(2019),在极端的死亡阴影下诠释的答案便是——正义和悲悯。

作为⼀部黑人电影,影片讲述了在美国那个“大多数死囚都得不到足够的法律援助”的年代,年轻的布莱恩·史蒂文森律师为黑人青年死刑犯沃尔特(Walter McMillian)翻案的真人真事。

哈佛法律系毕业的主人公布莱恩同为黑人出身,不忘黑人被奴役的屈辱史和被歧视对待,选择了一条与当局、与死亡、与不公命运抗争之路,他丝毫不避讳“走近”死刑犯的世界,“像对待家人一样”与他们同疾苦,奋力倔强地为他们伸张正义的背后,正是他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求生信念,以及超越种族的共情和慈悲心怀。

关于生死,周国平的思考里有一句“最终剥夺了生的意义的死,一度又是它赋予了生以意义”。他的哲学逻辑放在本片中,我的领悟有了延伸——“最终剥夺了生的意义”的死亡,是让我们恐惧、无奈的必然归宿,却也是我们生而平等的同病相怜——因为死,人类有了共情的天赋,我们总能感同身受彼此对于死亡的恐惧,无论国界、无论种族、无论贵贱,布莱恩的悲悯共情,是带给他坚定求生和伸张正义的勇气和力量,也是让万念俱灰的死刑犯们改变心意、重建信任、并重燃对生的希望的钥匙。

而死亡所“赋予”的“生”的意义,是我们对当下的珍惜和为之不懈的努力,而这当下里,便是生的自己和众生,还有死亡无法感知的万物,以及随死亡而消逝的信念感知,在布莱恩的正义慈悲里,我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在死亡的阴影下大放异彩,生命的分量因为正义的悲悯实现了从卑微到伟大的升华。

除了本片关乎生命哲学的深刻主题,还有很多非常值得品味的地方——台词充满分量和说服力,配乐听来仿佛悲悯的血泪随呼吸声在心里流淌,配⻆死刑犯沃尔特的饰演者杰米·福克斯(Jamie Foxx)一贯的实力演技等等。

当然,本片带给我们的远不止形而上的哲思和艺术的欣赏,其映射的现实社会意义更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当今世界,种族歧视离我们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不过是我们丑恶人性的装束之一,它超越制度、跨越时间、跨越空间、冲破形式蒙混在我们的周围。即使在奴隶制废除已有156年的美国疫情肆虐的今天,黑人因不公待遇致死事件引发的“Black Lives Matter (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浪潮仍此起彼伏。

即使连接着美国和我们的是有着美好名字的“太平”洋,也未能改变并不太平的中美国际形势,我们正因西方媒体的洗脑式报道而成了众矢之的,被称为“中国新冠病毒”“中国威胁”,华侨甚至遭受了致命暴力威胁,讽刺的是,歧视对待我们的当中不乏被白人歧视的有色人种;而我们也未必全然无辜,当我们痛恨于别人提起让我们民族蒙羞的诸如“支那”、“东亚病夫”等侮辱话语时,是不是也在茶余饭后、谈笑间、课堂上、节目里、电影中取笑嘲弄过为其他人种所敏感的肤色、口音、文化?我们可以美其名曰“无恶意的无意识冒犯”,但有过被殖民、被侵略、被奴役、被歧视的苦难过去的我们,难道不更应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谈到这里,突然对主人公布莱恩的赤子之心有了更多领悟,他“像对待家人一样”与死刑犯感同身受的慈悲心和对生命的敬畏心,不正是我们用人性光辉来化解人性弱点的自救之道?

清明时节的雨声听起来总是格外的伤感,也许因为得知外公去世的那天也是雨天——当时倾盆大雨凶猛地击打着窗台,也狠狠地击打着内心到千疮百孔,那份痛彻心扉让我记忆犹新死亡带给⽣命的沉重,也让我铭记着信仰不断探寻生之意义。不知不觉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了仪式感,除了在过往的回忆中放肆流泪、尽情遗憾,也学着在当下和未来的日子里怀着赤子之心敬畏生命。至于如何保有赤子之心,借用一下影片中布莱恩妈妈的原话——“Keep the heart in the right place(让心保持在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