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是明星导师之外,许愿还是一位资深音乐人和作曲家,制作音乐专辑超过30张,其中有一半以上超白金销量,超八十首上榜歌曲,冠军歌曲更占二十首之多,他的代表作包括:《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今生今世》、《倾斜》、《愿》、《追》等。

许愿参与制作36部电影,合作过的艺人和导演有成龙、周星驰、张国荣、陈可辛、刘伟强等。联合监制的电影有外语片《A Man Like Me》和由他创作的故事《金枝玉叶》。

今年4月份,许愿老师又跨界出版了新书《离地半尺》,书中,许愿老师用文字记录了七八十年代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故事,分享了很多经典流行港乐创作背后的故事,真诚又有趣,揭开黄金时代经典港乐的真面目,带我们一起回望七八十年代的港乐发展变化。

借着许愿老师出新书的机会,我们与他来了一次深入的访谈,听他讲一讲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还有关于音乐,传承,以及他所感悟的人生……

Q-GAFENCU

A-许愿老师

Q:您是如何与音乐结缘,并进入音乐行业的?

A:进入音乐行业,是因为家庭氛围和环境的原因吧。我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们一直都很爱听音乐,所以从小的家庭氛围是这样的。加上我大部分的家庭成员都生活在国外,他们会听不同类型的音乐,父母听粤剧和小曲,哥哥姐姐听英文歌曲,受到家人的影响,我听的音乐类型也比较广泛。后来到加拿大读书之后,我就已经在听很多不同类型的歌曲了。

事实上,真正对我起到启蒙作用的还是比我大20岁的哥哥,当时他听的是猫王、披头士的音乐。我从九岁开始听黑胶唱片,并开始对音乐产生巨大的爱好。当时是看了一部名为《万世巨星》的音乐电影,因为非常喜欢里面的歌曲,我哥哥就送了我一张《万世巨星》的音乐电影原声唱片。这张唱片,我从头到尾听了好多遍,以至于可以完全背下里面的所有内容。之后,我到加拿大读书,13岁时又有机会出演了一部音乐剧,这也算是把我正式带进了音乐的大门。

Q:这么多年来,与您合作或者说经由您打造的歌星有很多,您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明星导师”了,那您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要从幕后走向台前?为什么一直坚持做一位“幕后英雄”?

A:其实我属于是先台前,后幕后的顺序,因为我一开始是音乐剧演员来的。而音乐剧的演出经历对我以后成为明星导师也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因为这个经历,TVB才选择与我合作。然后我就以这样的角色进入了“港乐”乐坛。

当时像罗文、许冠杰、张国荣、梅艳芳、林子祥、刘德华、汪明荃、郑少秋等这些都是我还在加拿大读书时期的偶像,想不到在我回到香港工作之后没多久就跟这些大咖们有了合作的机会,甚至他们中的有些人还变成了我的学生,到最后,我跟他们变得像一家人一样亲密,这种感觉很奇妙,我也觉得自己很幸运。

Q: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语“神仙打架”,不管是影视还是音乐,都会有“神仙打架”的时代。那么对于“港乐”来说,您觉得哪些时期算得上是“神仙打架”呢?这一时期经典的歌曲都有哪些呢?

A:1974年的时候,许冠杰和顾家辉两个人就开始做粤语流行歌曲这个音乐品种了,当年他们两位就已经开始“神仙打架”的趋势了,两人经常会有不同风格的音乐创作出来。出彩地比拼,让香港乐坛有了自己的身份。

在70年代开始唱粤语流行歌曲的歌手中,大概80%-90%的人都有非常深厚的“功力”,无论是唱国语歌曲、英文歌曲还是粤语时代歌曲的歌手,在他们成名之前,就已经有非常丰富的演唱经验和深厚的唱功。到了1976、1977年以及1978年,许冠杰、罗文、徐小凤、甄妮这四位巨星很明显就是在“神仙打架”。到了80年代,又有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和谭咏麟几位新人慢慢展露头脚,所以这算是第二波“神仙打架”。

如果要说这两个时期的经典歌曲,那真的是太多了,多到录几期节目都说不完,所以我才写了《离地半尺》这本书,但是即便是出了一本书,里面也仅仅介绍了100多首歌,而这些跟整个“港乐”乐坛相比的话,也只是冰山一角。

Q:提到《离地半尺》,那这是您写的第一本书吗?您之所以写这本书,有致敬“港乐”的原因在其中吗?

A:在这本书里,我只写到90年代就停了,但实际上我最不想写的是2003年,那几年是令人痛心的几年,因为有很多故人离去,像黄家驹、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等。他们的离去对我个人的打击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不想去碰这些痛点。

另一方面,90年代的“港乐”信息在内地是比较多的,但70年代基本上是没有的,所以我觉得《离地半尺》的价值也在于去填补这个时期的信息空虚,同时也为七、八十年代“港乐”的制作人和歌手们去理顺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

但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讲故事,或者讲述“港乐”的历史,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传承”。我在书中解读了他们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去学习前辈们对待音乐的态度,他们的勇气,以及成功的方法。这个才是我的原意。

值得高兴的是,我的很多读者,包括“00后”的读者,他们除了在书中看到了“港乐”的历史之外,也读出了更深层的意思,就是那些“天王”、“天后”让整个“港乐”文化变得发光、发亮的一些关键性原因。

Q:当下的很多音乐都像是“快餐”一样,有些歌会突然爆火,流行的快,但是很快又会被新歌所取代,而像之前那些经典,且一直被传唱的音乐反而越来越少,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A:现在这些新人最应该学习的就是用什么心态去对待音乐。现在整个乐坛突然出现了好多网络歌曲,感觉就是越来越不尊重音乐了。就像很多读者在读《离地半尺》的时候,其实他们从中读到了“传承”的意义,但是也会有一些人认为这个“传承”只是模式的传承,然而我更愿意让读者在这本书里面看到的是精神、态度、品德、以及对音乐的尊重等。

如果我们想打破你说的这个“快餐”走势,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去把歌写好,要不然网络歌曲一直流行下去的话,那什么时候才能有新的突破呢?

Q:我们知道在2022年的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中,您是以高级顾问的身份参与的,节目中新颖的形式也让很多经典港乐又重回听众的视野。然后我们发现,“港乐”在这两年正在慢慢回潮。您有没有觉察到这一现象?您觉得这与节目的推动力有关系吗?

A:对啊,因为我就是其中的“推手人”之一。我觉得在做这期节目的同时,我个人也有很大的收获。我们的制作团队和演出单位中的每一个人都付出了特别多的努力,才能够让当年的“港乐”有了新的生命,而节目做的精彩自然就有观众来看。

2022年也是香港回归25周年,我们必须要思考怎样才能让两地在文化上有更多的交流?而作为香港文化之一的“港乐”,确实影响了内地好几代人,很多人对“港乐”是有很多情怀的。拿张国荣来说吧,虽然他在2003年就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仍然有很多“00后”的粉丝,甚至有很多粉丝是在2003年以后才出生的。这件事情也可以让我们明白,只要有实力,成为真正的“武林高手”,就不会缺少追随者。

后来,我的学生炎明熹也演唱了张国荣的《今生今世》,还一度登上歌曲榜榜首。这个其实也算是一种“传承”了,而且不只是传承了张国荣的歌,更多的是传承了他对音乐和艺术的精神。

Q:您有什么建议给到现在年轻的歌手和音乐人吗?

A:找一位像我或更好的老师,争取多一点现场演出的机会。我觉得这不单是给歌手的建议,也是给歌手的经纪人以及唱片公司的建议。我觉得有时候歌手也很为难,因为他们的经纪人、经纪团队或者唱片公司并没有对他们的唱功有硬性的要求。

甚至,他们刚刚开始有一点名气,就开始参加各种综艺节目,以及去带货赚快钱,这些活动可能跟养成一位好歌手完全挂不上钩。他们不再像七八十年代的前辈们那样重视音乐,也缺乏他们的那种精神。其实你看歌词就能知道,当年的粤语歌曲,很多都是非常励志的,而现在好像变的有些土气了。这个现象从《道德经》的角度来讲的话,就是已经失衡了,违背了老子“中融之道”的观念。

另一个,就是要懂得对前辈的尊重。现在有很多年轻的歌手,他们对前辈的敬重感越来越弱了,而是变成了“流量至上”,只要我流量高,哪怕你是我的前辈那我也比你成功。这样的游戏规则本身就不是很“健康”。

虽然说现在时代不同,媒体不同,但是媒体和唱片公司也要给观众一些明确的标准,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歌手是一位好歌手,哪些东西才是有营养的。所以我写《离地半尺》这本书,也是为了要说清楚,当年就是因为“营养”充分,才有这么多的“神仙在打架”。

Q:回忆往事,我们大概了解到《今生今世》这首歌是您专门为张国荣先生创作的,那在当时写这首歌并邀请张国荣先生演唱的时候,还有一段“小插曲”,您可以跟我们聊一聊当时的故事吗?

A:因为早在1989年的时候,张国荣就在红馆举办了很多场Final Encounter退出乐坛演唱会,实实在在地“封麦”了。虽然电影中的“顾家明”一角是为他量身打造的,电影故事也是为他创作的,但是如果他不愿意唱歌,我们也没人可以强迫他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要想让他来演唱,也许只有一个办法能说服他:用这些歌曲打动他,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因为归根到底,在张国荣的身上,还藏着一位爱音乐的感性艺术家。

果然,张国荣对这事最大的反应是他不想有人说他反悔,他既然已经退出乐坛就不想唱新歌了。这时候,《今生今世》出场了。张国荣听了,停顿了一下,要求拿回家好好地听,之后再给我们一个答复。那天,我记得只有我们两个在车里,反复地听《今生今世》的小样,我能感觉到他对这首歌的喜欢和动容。其实那天我们在车里聊了很多,并不只是关于电影的事,还有许多关于音乐的。后来,又因为粉丝对他的鼓励,才让他决定来演唱这首《今生今世》。

Q:您最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能分享一下原因吗?

A:我喜欢的音乐种类很杂,受父母影响,我喜欢粤剧,当然还有粤语流行歌曲、国语歌、摇滚、R&B、欧美流行歌曲、英国流行歌曲等,这些我都会听,而且每一个种类都有一些自己很心爱的作品。音乐是我的生命,如果一首歌还能带给我一些回忆的话,当然我会更喜爱一些。

Q:您目前主要生活的城市在哪里?为什么会喜欢在这座城市生活?

A:我目前定居北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十年之久,现在偶尔会回到香港那边,当然也经常去别的城市录制节目以及参加分享会。

Q:您平时有哪些钟爱的生活方式?

A: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正在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我现在会早睡早起,早上6:30出去徒步一小时,这也是我很享受的过程。

然后就是会看一点书,比如研究《道德经》和佛经,也会去听一些讲座。另外,我还会看一些古希腊及西方的哲学,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哲学我都有研究。

我觉得能够在文化上有突破的话,整个人的视野、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比较广一点、大一点,作为歌手也会输出更国际性的东西,所以各方面有营养的东西都要学习。加上我经常去参加分享会,如果没有每天学习的新东西,就没有办法跟观众打成一片,这样我也有更多的题材可以跟学生和观众去分享。

Q: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A: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对这个社会有什么贡献?有什么有营养的东西可以贡献给社会?在这个地球上短短几十年,我每天都做一件正能量的事,这个世界会慢慢变得更美好。这个就是我做人和做工作的左右铭。

对许愿老师来说,音乐就是他的生命,是他毕生的事业。他亲历了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从台风/舞蹈老师、唱片形象设计师,到音乐厂牌“星音乐”创始人等多重身份,合作过的艺人遍及大半个香港娱乐圈。

入行30多年,许愿老师仍然有可以登上榜首的冠军歌曲,这离不开他对每一首歌的敬重之心。不管是音乐还是写书,他想要做的从来都是把音乐最好的一面,以及书中的正能量展示给更多的人。

而关于他的新书《离地半尺》,许愿老师还有些许遗憾,遗憾的是因为篇幅的限制,他没有把那些年“港乐”背后更多的故事与精神讲到淋漓尽致;对于读者而言,写到90年代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也有意犹未尽之意。如果可以,希望可以听到更多那些年代“港乐”的故事。